为深入了解陆港、港口、枢纽数智化发展情况,学习上海、南京、合肥三地在智慧陆港、智慧口岸、智慧港口、智慧综保区、智慧班列等方面的建设运营经验,促进各地陆港口岸、枢纽城市和相关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调研上港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上海文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港龙潭港区、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 型)等建设运营情况,2024年7月8日-12日,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组织了智慧陆港专题调研活动。
参加本次调研活动的领导有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长波、副秘书长张娜,河北陆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集团董事王传蒙、数字科技架构师王磊,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海关行业中心总经理助理姚建伟,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王慧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国际陆港物流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郑端,河南中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边疆,内蒙古金浩特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洁、财务总监毛伟、营销部部长刘霞,奎屯新亚科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保新、总经理杜博文,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基金会副主任李群、秘书长孔丽艳,成都国际公路口岸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艮春,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规划部副部长邱胜蓝,上海泰昇丰贸易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边帆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李枫,卡尔玛大中华区销售总监张少松、经销商经理蒋屹,陆港分会咨询部主任陈亮军陪同调研。
一、上海:创新引领时代,科技至臻未来
7月9日上午,调研组成员到达本次调研的第一站——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据负责人介绍,上海洋山港已完成两期码头工程,共计16个集装箱深水泊位,岸线总长5600米。液化天然气码头和石油码头相继运营,前者将增强上海天然气供应保障,后者主营油品业务。码头三期工程进行建设,预计2035年完成,将拥有61个自动化区域和7个深水泊位,年吞吐量设计达630万标准箱。目前,码头配备有先进的装卸设备,包括28台桥吊、121台轨道吊和145台自动导引车,展现了其高效、现代化的物流处理能力。
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是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一,也是全球一次性建成投运、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被誉为“集大成之作”。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为现代物流赋能,大大减少了人工投入和碳排放,提高了港区作业效率。其最大的突破就是给中国制造装上了“中国芯”。
码头的“大脑”,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这是自动化码头得以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是全球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展现了我国在港口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这座码头总长8公里,配备23个深水泊位,吞吐量巨大,采用远程操控双小车桥吊、自动导引车等先进技术,实现了集装箱装卸的全自动化操作。其成功投产不仅提升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港口行业在新技术应用、装备制造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
洋山四期码头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核心,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其智能生产管控系统确保了精准、个性和敏捷的生产过程,同时注重绿色发展,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措施。服务创新和专业保障使其航线遍布全球,作业规模和生产效能不断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码头采用的F5G全光网融合技术,实现了超远程智慧指挥控制,极大改善了作业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并对操作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通过实时监控和智能系统,确保了作业的高效与安全。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以其高可靠性、高效率成为智能港口的新标杆,引领世界港口进入新时代,展现了我国在港口建设领域的卓越实力和世界先进水平。
7月9日下午,调研组一行来到上海文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调研交流。调研组成员与上海文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俊峰,公司相关负责人汤毅、郑海庆,卡尔玛大中华区销售总监张少松、经销商经理蒋屹参加座谈交流。座谈会由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波主持,朱长波常务副会长首先介绍了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基本情况和此次智慧陆港专题调研主题及此次的目的,接着吴俊峰董事长介绍了该公司发展基本情况。
上海文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中远海投资的供应链科技企业,专注于"一带一路”数字产业供应链领域,是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已取得近百项知识产权,通过ISO、CMMI等多项认证。自成立以来,上海文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助力多个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建设,其产品和解决方案集成数字孪生、商业智能BI、区块链、动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国家通运输部、国家铁路集团,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广州港,以及西安、重庆、成都、郑州、乌鲁木齐五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合肥国际陆港、霍尔果斯国际陆港、哈密陆港等全国30个省市地区上百家客户成功运用。依托文景数字供应链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SSCI、 SCI、EI、CSSC检索的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并参与多项相关领域国家与行业标准制定。
在座谈交流中,调研组一行人员与上海文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卡尔玛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河北陆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集团董事王传蒙介绍了河北国际陆港基本情况;奎屯新亚科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保新介绍了奎屯陆港发展总体情况,并肯定了信息化、智慧化在陆港领域应用中的重要性。
内蒙古金浩特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洁介绍了金浩特及其区位优势等情况,提出了当前国内陆港间信息不对称,致使货源与物流不通畅,口岸信息衔接慢等问题;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副部长邱胜蓝介绍了郑州陆港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情况,就如何进行陆港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成都国际公路口岸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艮春指出,陆港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建设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尽早进行信息化建设将更早享受到信息化的发展红利。
卡尔玛大中华区销售总监张少松介绍了卡尔玛企业在集装箱等机械设备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机械设备智能化的未来方向;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王慧珍介绍了西安外事学院参与西安陆港建设的基本情况;河南中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边疆介绍了中豫港务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陆港、河南中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其他二级公司基本情况,打造数字经济化、资本化,形成河南航运数字化物流体系。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姚建伟介绍了同方威视发展情况,指出当前海关货物查验通关时效提升的问题;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李枫教授就当前陆港信息化协同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发言,指出信息化在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重要性,信息基础设施环境对陆港服务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化对城际经济大战略发展的深远影响等。
最后,朱长波总结指出,目前各陆港企业根据陆港建设情况分阶段进行信息化、智慧化迭代建设,智慧陆港模块化发展,依据集装箱成本、货源问题,利用就近便利原则,形成陆港枢纽经济,建设陆港智慧化大模型,从而进一步达到降本增效目的已成为陆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吴俊峰董事长则指出,不同陆港企业应有各自不同的战略发展定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进行差异化、阶段性发展。同时简要介绍了文景在陆路口岸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熟解决方案和相关案例。
二、江苏南京:国家枢纽经济数字转型创新先导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
南京港,位于长江中下游,距吴淞口400余千米,港区北岸岸线110千米、南岸岸线98千米。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将进一步提升长江江苏段的水运品质,促进船舶大型化发展和运输组织优化,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江海联运、江海直达运输,增强对中上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港口枢纽作用更加明显,沿江交通物流条件更加优越,为促进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江苏“强富美高”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南京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北翼,紧抓洋山港建设机遇,构筑辐射长江中上游的国际集装箱网络,辟有直达日本、韩国、香港、中东4条国际班轮航线,并有密集的内支线与上海无缝衔接,可到达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是长江流域集装箱班轮航线最为密集的港口,保证产品及时、高效地衔接国际市场。
南京五大开放港区包括龙潭港区、西坝港区、铜井港区、七坝港区和新生圩港区。这些港区各有其特色和功能,共同构成了南京港口的重要部分,服务于南京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物流需求。
龙潭港区是南京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南京、镇江、扬州三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南京、苏北、安徽物资进出必经之路,同时可辐射长江沿线的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及宁西铁路沿线的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份。7月10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在南京市商务局(口岸办)海港口岸处四级调研员李静陪同下到南京龙潭铁路港区调研并座谈交流。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龙潭港区已建成的集装箱码头,岸线长910米,年吞吐能力52万标箱,实际生产能力可达100万标箱,集装箱作业区设有3条轨道,1条准行线,2条装卸线,长1050米,可以作业大宗矿产品,汽车滚装码头,在未来的建设规划中,集装箱能力年吞吐能力可达200万标箱。
近年来,南京市在物流枢纽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龙潭地区铁路与港口联运项目的实施,特别是5.5公里铁路线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南京港与内陆铁路网的联通能力,促进了区域物流效率和供应链协同水平的提升。同时,南京港通过与舟山港的合作,成功运营了具有散货转运功能的码头,并在商品汽车滚装业务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南京市通过中欧班列和数字物流供应链平台,实现了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大幅增长,并实时采集、展示在途和即将抵达枢纽的集装箱动态信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此外,南京市电子口岸公司的成立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口岸的公共服务。
在物流枢纽建设中,南京市还注重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及沙盘模型的运行维护,不断完善系统开发。特别是南京地区煤炭的运输流程得到了优化,包括海上运输、内陆转运以及堆场处理等环节,展示了现代化物流系统的高效性和专业性。
在座谈交流中,南京市商务局(口岸办)海港口岸处四级调研员李静介绍到,南京口岸2023年出口1087万吨,进口2223万吨。进口集装箱是99.5万装箱。2024年1-5月份,南京水运的进出口是1310.6万吨。1-5月中欧班列开行 201 列。货运量同比增长 4.6%。
据了解,南京港开放以来,南京水运迅速发展。开放水域岸线长是195.9公里。对外开放码头15个,对外开放泊位62个。提供万吨级以上的开放泊位有49个。提供公共服务的开放泊位41个,企业自备开放17个。南京水运河岸现有国际航线13条,已开通日本、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7个国家18个城市的近洋航线,与欧美地区、与欧美、地中海三大国际远洋干线无缝衔接。
南京地方铁路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南京市国际货运班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军在座谈会上介绍了南京中欧班列运行情况。南京于2014年8月开行第一列中欧班列,2014年开行了南京到中亚五国的中亚班列,2016年开行了南京到莫斯科的中欧班列,打通南京在长三角地区货物出口的战略通道作用,呼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道,至2020年开行175列中欧班列,目前已经稳定运行中欧班列线路18条。覆盖了远欧、俄罗斯、东亚、东南亚12个国家,达70多个城市。
2023年度南京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71列,完成该省全年目标任务320列的116%,同比增长19.3%,增长率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开行总量首次超过徐州,排名全省第三。江苏省政府统筹全省资源,制定省级统筹平台,2020年建立江苏省省级货运班列公司,省级控股平台运营南京、苏州、徐州、连云港市级平台公司。
南京数字物流供应链平台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全面整合多方数据源,提高中欧班列补贴效能,强化补贴数字化监管,实现全程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通过该平台应用,以数字化赋能班列运营,极大地提升了班列运营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打造智慧班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南京数字物流供应链平台助力中欧班列实现智慧化升级通过汇聚数据资源、智能运营管理、赋能班列补贴和深度数据分析等功能,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透明度,为班列运营提供全方位智能支持,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南京地方铁路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数创中心)副部长、南京市电子口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鸣夏介绍了南京市电子口岸有限公司依托智慧跨境电商平台、智慧口岸、智慧班列和智慧陆港,构建口岸服务功能,提升南京口岸营商环境,打造线上线下平台,提升通关效率和服务,互通数据协同,构建公铁水联运物流供应链条。
朱长波肯定了南京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并建议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同企业部门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通部门间信息孤岛,协同不同业务板块。内河港口要与铁路无缝对接,实现智慧港口与智慧陆港信息的互联互通。
三、安徽合肥:新发展格局物流战略支点,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供应链组织中心
合肥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20强城市和近10年来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是全国仅有的集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试点市、进口贸易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4个国家级开放品牌于一身的4个省会城市之一。合肥是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首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7月11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在合肥物流集团董办(总经办)总经理余金凤陪同下前往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国际陆港参观交流。
来到海关监管跨境电商消费新体验店,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合肥综合保税区在发展成果方面已形成集成电路百亿产业园区,在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上下游企业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家,上市企业3家,跻身全国综保区第一方阵。多家重点企业拥有独立的省市级研发中心及实验室,专利总数超过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600项,连续3年位列全国综保区单项第一。
2023年以来,合肥综合保税区有10个项目陆续建设,建筑体量约100万方,计划总投资额超700亿元。未来目标是打造国际化、智慧化高端产业园区,2028年力争成为集成电路千亿产业园区。
随后,调研组一行来到合肥国际陆港展示中心进行参观。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国际陆港创建四个品牌、建设两个中心、打造一个产业集群、谋划一个招引。四个品牌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家对外开放铁路口岸;两个中心即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一个产业集群即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临港贸易相关产业,结合现有产业优势,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对标对表国际口岸经济发展需求,配套发展生活性服务,打造临港产业示范区;一个招引即海关及时办公,优化各环节流程,全程跟踪报关单信息流和货物流信息,提供 7*24 小时预约查询通关服务,提升企业物流效率,全力保障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
参观完毕,调研组一行来到合肥国际陆港会议室与合肥物流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合肥国际陆港党委书记、总经理陈锋,合肥物流集团董办(总经办)总经理余金凤,合肥国际陆港班列运营部副总经理戴粤强,合肥国际陆港董办(总经办)副总经理王珊,合肥国际陆港市场拓展部员工黄子月、刘企倍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座谈会由陈锋主持。合肥国际陆港班列运营部副总经理戴粤强介绍了合肥中欧班列运营基本情况,中欧班列订舱信息、海关数据对接和全球服务信用化平台运营情况。
据了解,合肥班列物流追踪系统经过两年半的试运行,已实现海关信息的实时校验和对接,提升了物流流程的顺畅性和效率。目前,合肥中欧班列正在构建一个全球服务信用化平台,旨在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
刘企倍介绍了多式联运系统与供应商、货代等客户公司的对接状况。合肥物流集团董办(总经办)总经理余金凤介绍了合肥物流集团基本发展情况及合肥市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打造铁路、水路、公路、航空、仓储、海关监管等全行业的信息系统情况。
朱长波肯定了合肥物流集团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指出智慧陆港发展需要不同部门联动,信息通融。下一步,陆港分会将根据全国各地陆港建设发展状况,推动智慧陆港标准建设,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随后,合肥物流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合肥国际陆港党委书记、总经理陈锋,合肥物流集团董办(总经办)总经理余金凤,合肥国际陆港班列运营部副总经理戴粤强等人与调研组成员就如何高质量建设信息化、智慧化陆港交换了意见。
7月12日上午,调研组一行前往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 型)、肉类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建设、合肥航投公司进行考察。相关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合肥航空港发展情况。新桥国际机场是4E级区域性枢纽机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将其定位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加大航空货运培育力度,成立专业化的合肥航空货运投资有限公司,发挥口岸、区位、产业、政策、航时等综合优势,先后开通国际、国内定期货运航线15条,目前实际运营11条,覆盖欧美、日韩等安微主要贸易伙伴。
2018年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首次突破千万,达1111万人次,2019年达1228万人次。2023年疫情结束后,新桥机场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达1117万人次,同比增长95.6%;货邮吞吐量11.46万吨、同比增长49.7%,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3.13万吨,同比增长24.8%。
下一步,合肥航空港将锚定打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目标,贯彻《安徽省口岸建设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优化扶持政策,加密欧美、拓展“一带一路”航线,力争到2025年,实现“1251”发展目标:航空货运网络覆盖100个以上国内外城市和地区;全货机货运航线数量力争达到20条以上;年货邮吞吐量达到30万吨、力争突破50万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可保障年货邮吞吐量100万吨;中转服务、多式联运等航空物流业务形成规模,航空物流地面集疏运体系顺畅便捷,基本形成通达世界、服务全国的航空物流体系, 基本建成服务水平更加优质的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园区占地面积175亩,建筑面积8.62万平方米,建设有3栋仓库、1栋监管仓和1栋通关服务中心大楼,具有保税物流、国际分拨配送、转口贸易、保税商品展示等功能。
园区围绕合肥市战新产业,为长鑫存储、京东方、联宝电子等重点企业提供7*24小时保税备件服务,重点开展国际集成电路保税备件服务,致力打造航空保税物流及国际分拨配送基地,助力合肥高效建设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B保在2022年9月迎来封关运行,五年多来累计实现进出口货值41.92亿元,审核报关单约2.5万份,征收税款约4.91亿元。目前在建重点项目有泓明供应链集成电路保税物流项目、海程邦达集成电路保税物流项目、宏远通航航空物流项目、ASML集成电路保税物流项目。
空港口岸规划6个功能性指定监管场地和进口口岸、1个空港新型保税物流中心。截至2024年2月底,已建成稳定运营水果、 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3个监管场地,肉类、药品进口口岸已建成验收获批即将运营。累计完成生鲜航班118班,进口龙虾、车厘子、三文鱼等共计7911.7吨、货值约2.12亿美元,居中西部机场前列。
合肥空港进境指定监管场地紧邻机场货运区,一期主要建设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3个指定监管场地。2021年,按照海关总署第68号、69号文件要求完成场地改造。二期位于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监管仓库内,主要建设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和药品进口口岸。
下一步,将适应消费升级,推动肉类、药品口岸正式运营。充分发挥口岸门类齐全,招引国内一级生鲜进口商入驻,扩大口岸生鲜产品进口规模,打造具有生鲜暂养销售、加工分拨功能的新桥国际冷鲜港。延伸口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口岸+通道+产业”点线面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为开放型经济增添新动能。
后记
随着第31期沪苏皖(上海-南京-合肥)陆港调研活动的圆满落幕,我们不仅见证了我国陆港、港口及枢纽在数智化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此次调研活动我们深入探访了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与南京港龙潭铁路港区,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航空港等地,感受到了中国陆港与港口行业在新技术应用、装备制造及集成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参观中,我们被其高度智能化、数字化的作业场景所震撼。作为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一,洋山四期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投入和碳排放,更以高效、精准的生产管控系统引领了世界港口的新风尚。TOS系统的自主研发与应用,不仅是中国制造“中国芯”的生动体现,更是我国港口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里程碑。
南京港的数字化转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港口,南京港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而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以及全国综合铁路枢纽交通优势,加快建设以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等干线为带动的干支仓配一体化物流体系,以信息数智化技术手段,发挥合肥枢纽高效率、低成本、强辐射的物流发展优势,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加快枢纽物流与供应链服务嵌入区域产业链。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中国港口行业的风采,更促进了各地陆港口岸、枢纽城市及相关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能够互相讨论学习,促进行业内循环和发展,共创陆港美好未来!